今天是:

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时间:2013年09月17日作者:张永忠 【字体:

    为了认真贯彻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靓丽的文化形象、雄厚的文化实力,在文化发展繁荣上有新作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我们先后深入乡镇、村组和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实地查看、座谈讨论、听取汇报等形式就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谈几点体会。
    一、我县文化阵地建设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基本状况:
    我们礼泉是一个文化大县,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70年代是闻名全国的“小戏之乡”。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文化事业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归纳总结主要就是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从小到专的转变。据统计,过去五年当中,全县已建成12个镇、社区文化站, 31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农家书屋,有60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有58个村成为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为65个村建成了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为100个村配发了价值200余万元的锣鼓、器乐等文化活动器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率达96%以上。特别是去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上先后建成了县城中心、龙腾、怡和、育才四大城市广场、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目前,投资1.2亿元的礼泉县文体中心已经开工建设,投资5000余万元的礼泉大剧院主体已建成,今年将建成投入使用。
     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近年来,县上通过搭台子、给牌子和铺路子的办法,发挥民间优势,调动各方的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热情,中老年合唱艺术团、宗山歌舞团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团体已发展到20多家,秦腔自乐班发展到50多家。同时,县上以开展重大节庆活动为引领,精心打造了春节、元宵、桃花节、乡村旅游文化节等一批传统节日文化品牌,每年开展社火进城、秦腔大赛、送欢乐下基层等大型文化活动30多场次,为群众免费放映数字电影3800多场次。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组、咸阳电视台先后走进白村、袁家村、白鸽村进行现场文艺演出。特别是今年县上通过举办迎新春戏曲晚会和综合文艺晚会,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与省、市名家同台献艺,也是近几年我县群众性文化活动成果的集中展示。
    三是文艺精品创作实现从俗到雅的转变。目前,全县文艺家协会组织已发展到6个,会员达到400余人。五年来,我县先后出版文学类书籍30多部,在市以上报刊发表文艺作品300余篇幅,其中获市以上奖励的作品就有23部,书法美术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的就有45个,楹联作品获国家、省级奖励2个,音乐舞蹈类获市以上奖励31个,摄影作品获市以上奖励42个。去年,我们通过网上征集歌词,谱曲制作了13首以“放歌礼泉山水,建设西部强县”为主题歌曲。这些优秀文艺作品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反映了我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升了礼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转变。近年来,全县上下以建设大唐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关中民俗体验地袁家村为代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以景谷艺术画、李晓超泥塑、羽毛插花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以礼泉烙面、北牌蠡面、南坊腊汁肉的小吃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发展农家乐386户,旅游从业人员2.8万人,袁家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知名品牌,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山底村、东坪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烟霞镇被评为全省旅游名镇。去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412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9亿元,旅游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二、我县文化阵地建设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调研过程当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当中还存在“三个瓶颈”:
    一是存在思想认识瓶颈。通过调查,大部分群众认为镇村两级比较重视文化建设,足以看出大部分乡镇领导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城乡文化阵地建设要么是省、市建设的项目,要么是县上投资建设,镇村两级基本上没有投入。同时,城乡居民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农村,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农民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给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二是存在资金投入瓶颈。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各级财政都比较困难,“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确保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要求都没有落实。有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由于日常运作维护经费不足,陷入“建得起,用不起”的困境,无法正常开展活动。自乐班、广场舞、秧歌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多由协会或爱好者组织,费用大多由个人负担。同时,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激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阵地建设,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三是存在队伍建设瓶颈。目前,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主要精力从事农村中心工作,专干业务不专现象严重,他们真正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非常有限。而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同时,由于受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文化专业人才很难调动和引进,由于没有新鲜血液输入,文化队伍建设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另外,近年来由于文化干部成长成才相对比较慢、待遇难落实、文化人才难留、人才流失现象特别突出。
     三、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调研思考,我们认为在具体工作当中要着力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将文化建设摆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能“搭台”、也能“唱戏”,而且能“唱大戏、唱好戏”。为此,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全县各级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和重点工作督查体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协调、部门牵头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为文化建设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为文化阵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充足的财政资金作保证。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实行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大财政直接投入力度,落实城乡文化阵地建设的配套资金,解决职能部门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经费,扶持一批专业协会和演出团体,定期奖励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先进个人。另外,要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鼓励社会捐赠,支持群众兴办各类文化创作演出团体,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速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提供广阔的舞台。首先要关心关爱文化干部成长成才,提升县镇两级文化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配齐配强镇村文化专干,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要有计划地为文化系统招录一些专业人才,真正做到“人适其岗”、“有位有为”,使文化工作能够承上启下、后继有人。要扶持各类专业协会组织发展,培育群众业余文体队伍,培养业余文化骨干,使其成为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四是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我们要紧抓国家全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城乡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是长期存在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的考核力度,积极构建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为确保文化阵地建设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经常化、有序化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系礼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