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传承千年古都文脉 彰显现代都市魅力

时间:2013年09月17日作者:杨美乐 【字体:

    咸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文物、古代建筑、民俗民风等,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底蕴,形成了城市独一无二的精神品格和文化韵味。咸阳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打响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注重文化元素的彰显,走现代与历史相结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近期,围绕这一课题,结合老城区开发改造实际,我们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咸阳城的历史变迁
   咸阳得名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至今已2360多年。秦孝公定都咸阳,在今渭城区窑店办一带“筑冀阙、徙都之”。惠文王时“扩大宫室,南临渭、北临泾”。昭襄王时,城区向渭水以南发展。西汉改为渭城,县治设在今窑店办毛王沟一带。东汉以后城址沿渭河西移。唐代县治在今渭城办龚家湾一带,宋代在今渭阳办任家嘴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至渭水驿,即今天的老城区——明清城。现在的咸阳就是在明咸阳城的基础上向周围发展起来的。
   咸阳曾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或京畿重地,素以“古遗址、帝王陵、明清城”闻名于世,历史遗存较多,文化积淀深厚,仅咸阳明清城至今已有640多年历史,最能反映咸阳历史文化内涵。目前,明清城较完整地保存了明嘉靖城的街道格局,主要的传统街区有:中山街、东明街、果子市街和北大街,其两侧集中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现有国保单位文庙、省保单位凤凰台、新兴油店,区保单位安国寺、明城墙遗址。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如景丰魁、万源福等清代商号,以及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虽未列入文保单位,但也是咸阳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加之大部分夹杂在混乱、拥挤甚至破败的私人民居建筑中间,失去了昔日拥有的光彩。凤凰台、安国寺、文庙、城隍庙等都是古咸阳城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明清文化的元素符号,不仅印证了这座城市的古老,更见证了咸阳民间风俗文化,群众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社会各界恢复重建的呼声很高。为此,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步伐,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加快发展文物旅游产业,扩大咸阳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彰显古城风貌特色,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咸阳明清城现状分析
   咸阳明清城面积1.27平方公里,实际上永绥街、清泰街以西和易俗巷以北区域已是现代建筑,剩余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仅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1%左右。用这1%的用地份额来承载咸阳城市明清时期的历史是最佳选择,也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1.用地现状:区域内用地功能较为混杂,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其中以居住用地比例最大,行政办公用地次之,公共绿地比例最小。
   2.人口分布:区域内人口约5.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万人,流动人口1.6万人。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文庙及凤凰台周边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明清城区的发展。
   3.建筑现状:区域内建筑总面积约152.6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92.5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建筑49万平方米、商业建筑11.1万平方米,基本上为明代以后所在。从建筑质量看,民国以前的传统建筑大多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建国后新建建筑一般质量较好,部分配套不全,多数建筑风格与古城不相协调。从房屋产权看,包括城市公房、单位用房和私人用房三类,其中私人产权房屋占到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
   三、面临困难和问题
   加快明清城区的改造提升,不仅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需要,更是对咸阳历史的见证与传承。但是历经多年的推进,仍然没有大的成效,部分改造区域已失去了原有的风格。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
   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特色已在业界和国内形成了不争的共识。但目前社会各界在咸阳明清城保护和改造问题上思想认识上还不统一,定位仍有偏差,众说纷纭,意见分歧较大,导致明清城保护工作相对滞后、举步维艰。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截至目前,明清城没有统一的保护性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设、改造、保护缺乏依据和指引,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尚不明确,造成城市建设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不能有效衔接,导致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三是拆迁改造难度大。明清城区居民住户量大人杂,涉及企业单位较多,协调难度大,改造面临很大阻力。加之,由于受明清城区保护规划,特别是受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的限制,开发商认为无利可图,开发改造积极性不高,也给拆迁改造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
   四、对策措施
   综合分析明清城区的现状和实际,我认为,在改造工作思路上应遵循“新旧分治、保护提升、适度开发、科学定位、尊重民意”的原则,在推进措施上应重点予以政策、资金配套和大力扶持。
   (一)坚持新旧分治的原则。明清城区整体格局、路网骨架比较完整,整体上延续了古朴典雅的风貌,其中中山街、东明街、仪凤街等区域两侧建筑是关中地区少有的保存比较完整、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街区,但也有些建筑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遭到了破坏,如法院街、易俗巷、清泰街等街区恢复明清风貌已不现实。对此,采取新旧分治,既利于明清城的保护,也利于周边区域改造和产业升级。
   (二)坚持保护提升的原则。明清城区从位置框架上可分为文保单位内部和周边街区两部分。对此,要坚持文物保护提升与周边区域提升改造相结合。
   对于文保单位内部,应采取“恢复、改造、提升”的办法,采用“渐进式、小规模”的局部改造方式,重新梳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将其打造为集展示、参观、体验、学习于一体的关中历史民俗文化区。首先要恢复。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修缮原则,对古建筑进行原状修缮,恢复历史原貌,延续历史文脉。如重塑大殿塑像,恢复“晨钟暮鼓”,重现昔日古老文化景观。其次要改造。按照《咸阳市明清城区保护与利用规划》,在凤凰台及周边区域将规划建设凤凰台广场。对该区域的改造,应积极借鉴钟楼广场的拆迁改造模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沿广场区域建设明清风格的商业门店,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第三要提升。就是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美化亮化,并配以数字电影,更好地展现明清建筑“古香古色”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打造城市最佳观瞻片区。如旬邑文化广场,就是借助博物馆的资源,每当夜幕来临、华灯初上时,霓虹灯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融相合,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文保单位外围的周边街区,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改造提升。一是对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物进行维修改善,如老城区的一些民国民居,还有一些具有遗存价值的建筑原则上只维修不大动。二是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一般建筑物进行拆改整修,如谷家巷、仪凤南街、西宁街等杂乱民居,可以按照关中四合院模式进行整体拆改。三是对风貌特色已经有较大改变的历史建筑恢复原貌。如建设凤凰台广场,恢复重建旧时的戏楼、钱庄、当铺、商会馆等,采用实物、图片、影像等形式,集中展示具有浓郁关中特色的秦腔、皮影、鼓乐、剪纸、木版年画和刺绣等民俗文化,分类打造文物民俗展览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地方特色休闲区、配套商业区等功能区。
   (三)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明清城区既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因此,要坚持传承历史风貌与凸显现代特色相结合。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房屋结构等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如果不进行开发改造,将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但是如果开发过度,会使历史街区失去本质特点。这就要求在改造过程中,始终把规划作为先导工程,高起点、大气魄、大手笔科学编制规划。特别是要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特色创造相结合,在挖掘文化内涵、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塑造现代城市特色,做到“整旧如旧、建新如故”,突出个性特色,强化人文格调。例如修复南阳门、城隍庙、咸阳古渡,建设凤凰台广场、清渭楼广场,可以借鉴丽江古城、束河古镇做法,引咸阳湖水进古城,再沿水配以酒吧、茶秀、特色精品门店,形成水绕古城、历史人文遗存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古城特色。
   (四)坚持科学定位的原则。明清城是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在对其进行改造提升时,必须按照明清的风格、特色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改造。但咸阳因秦成名,因北塬汉陵成势,历来是秦汉文化的代名词,要将咸阳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少不了秦汉的元素。基于此,建议在改造提升明清城的同时,按照“明清特色、秦汉元素”的思路,在明清城的外围,特别是在渭阳东路咸阳湖北岸的改造中,充分体现秦汉元素,规划建设一些体现秦风汉韵的广场、雕塑、廊桥等,与明清城相互映衬、各具特色。目前,统一广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可以由此向东进行统一规划,在沿街建筑立面、风雨廊桥、咸阳古渡、清渭楼广场建设中,充分体现秦汉元素,彰显秦汉文化,从而形成极富咸阳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五)坚持尊重民意的原则。按照《咸阳市明清城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总体要求,在制定明清城特色街区建设工作方案时,至少应开展两轮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和尊重居民意愿,大多数居民同意后方可推进实施。第一轮是征求居民对改造方式的意见,须取得同意改造方式的户数比例达到90%以上;第二轮是征求居民对具体改造方案的意见,须取得同意改造方案的户数比例达到2/3以上。
   (六)完善配套政策。在规划条件方面,可以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明清城重点保护区域以外地方适度放宽建设密度,提高容积率。在政策扶持方面,可以将老城区改造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最大限度让利于基层,专门用于解决拆迁改造过程中民生利益问题,确保改造工作平稳过渡。在拆迁安置方面,尽量考虑保留街区老住户,外迁新居民。对私房居民,可以通过出台私人或集体改造的补偿奖励政策,引导居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自行整修房屋。对无力自修的居民,可以通过收购或置换房产的方式外迁。
   (七)多元化融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改造提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参考其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各级政府拨款、单位出资、社会赞助、居民出资和开发商投资等形式。我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的模式进行。一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古建筑修缮和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组建融资公司,打造融资平台,面向资本市场要钱,减轻财政压力。三是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参与老城区改造的投资商,可以在城区以外区域划定一部分土地让其开发,给予优惠政策,激发投资积极性。
   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决定了该区域只能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路子。所以,只有彰显古城风貌,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步伐,打造特色商圈和街区,构建新的资源要素聚集平台,咸阳才能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区域竞争力。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